浪潮之巅pdf是作者吴军写的关于科技公司发展史的书籍,主要讲述了苹果公司,微软,雅虎,IBM等着名it公司在科技的浪潮下繁盛和衰落的本质原因,揭示了背后的科技规律。

浪潮之巅pdf内容介绍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电子书作者简介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电子工程系(硕士)和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在清华大学和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吴军博士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统计语言模型的研究。他曾获得1995年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和2000年Eurospeech的最佳论文奖。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在Google,他和Amit Singhal(Google院士,世界着名搜索专家)、Matt Cutts(Google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Google工程奖。2003年,他和Google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Google其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包括许多与中文相关的产品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项目,并得到了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 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 · 布林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在谷歌黑板报上发表了《数学之美》系列博客。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并获得和申请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他于2005年起,当选为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2007起担任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的董事。
2010年,吴军博士离开Google,加盟腾讯公司,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pdf精彩书评透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美国IT现状来看我们国内的IT现状.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国内的IT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几家门户靠着网站靠着山寨和吃老本以及GFW防火墙生存着.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从IT人才的后备力量大学说起.我们虽然有一小部分人能在这里面成长并且成材,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确是为了以后生存的工作,以及工作的敲门砖在学习了,这完全已经脱离了教育是为了解惑的本质了.为工作学习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一个国内号称211工程大学上学的学生还要担心以后毕业后工作没着落,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而且更加失败的教育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去考研究生的.再来说知识产权,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某某发明了某样东西而申请了某种专利.但是如果这种专利被别人商用的话会怎么样?在美国可以打官司并得到很大一笔钱.但在一个药八刀都要通过全体网民的力量来处罚,这样的法律能保护我们的个人利益吗?能保护创新吗?而且我们政府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比如GFW.如果没有它,国内IT业必须要解决创新的问题,不然那些山寨产品统统都会被用户抛弃掉.但是我相信gfw这个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摩尔定律消灭掉,因为他不能阻止世界的潮流.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华为公司去海外开阔市场与大鳄思科拼杀的勇气.这果然是一头狼,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曾经听某位高人说过投机是砍一棵树,创业是种一片森林.以前对这句话理解不怎么透彻,看了这本书后才算是彻底的明白了.书中对创业诠释的很到位,同时也符合了这句话所说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在任何行业也是适用的.同时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创业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市面上XXX自传的版本一般是这样:某人在车库里发明了一个改变世界的东西,然后用这个玩意成了亿万富翁,然后这个富翁在书中写些XXX忠告告诉我们年轻人要努力.这样的故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个人确实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但是他却从来不说它的产品为什么一下子遍及了全世界,他的公司为什么会一下子变这么大.也从来不说股东,董事会这回事.透过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那些公司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知道了董事会,风投,天使,以及华尔街与这些公司的关系.也让我知道了这些世界级的公司为什么会那么的有钱.我相信和我同样看完本本书的朋友以后再也不会去看这种励志的书了.同时书中的一句话说的很好,心比天高的同时做事一定要踏实.这让我觉得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写到最后套用书中的一句话:"没有10亿美元的市值不要去找红杉资本". 我的山寨版本是:"没有两把刷子和一根不断赚钱的皮条不要去创业".
书籍在线试读1997年,我在AT&T实验室实习,当时大家的情绪都很高,实验室的气氛很像10年后的Google和今天的Facebook。不少人的座位旁都放着上面那张美丽的夕阳照。现在想起来,它似乎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黄昏。
说起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即AT&T公司,在美国乃至在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公司由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11)创立于1877年,最初叫做贝尔电话公司,1885年因为长途电话业务又设立了子公司AT&T,1984年反垄断拆分之后,公司的主体采用了AT&T的名称。在历史上贝尔电话公司和AT&T常常混用,为了避免以后混淆,我们这里统一采用AT&T的称呼。电话的发明和AT&T公司的建立,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远程实时的交互通信(易然电报比电话出现得早,但它不是实时交互通信),并目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AT&T自创立第一天起,就是龙头老大,直到它被收购的那一天。但是,AT&T起初的扩张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它用了15年(到1892年)才将生意从纽约地区扩展到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地区(当时从纽约到芝加哥一分钟的通话费是2美元,而当时1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50美元。今天在美国打国际长途,也不过10美分一分钟)。38年后(1915年),它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但是从纽约到旧金山的电话费高达7美元一分钟)。50年后的1927年,AT&T的长途电话业务扩展到欧洲。④
1925年,AT&T公司成立了研发机构一一贝尔实验室(Bel1 Laboratories,简称Bel1Labs)。贝尔实验室是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AT&T公司从电信业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将销售额的3%用于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尔实验室总是用“无须为经费发愁”这一条理由来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到该实验室工作,这伴得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和半导体、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也都领先于世界,其闻名于世的发明包括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数字交换机、计算机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等。此外,贝尔实验室还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提出了信息论,组织发射了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铺设了第一条商用光纤。